第三章中小投資者市場地位及其成因
個人投資者一直是證券市場投資者的主體。截至2005年6月,我國機構帳戶數僅占總開戶數的0.73%,個人帳戶占99.27%;機構帳戶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22.6%,個人帳戶占77.4%。近年來,盡管此時機構投資者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出,但由于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和獲利空間逐漸被人們發現,個人投資者仍呈不斷增長趨勢。但多年來對證券市場的研究較少涉及中小投資者問題,80%的中小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研究中小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心理及行為,對保護中小投資者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節中小投資者基本狀況調查分析
1、年齡分布、文化程度與入市動機。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平均年齡約為43歲,40歲以下的投資者占49%,55歲以上的離退休人士占17%,不足中等文化程度的投資者(高中及中專以下)占43%,70%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知識來自于非正規教育,在做具體的投資決策時,投資者依據“股評推薦”、“親友引薦”以及“小道消息”所占的比重過半;大部分投資者對新出現的金融品種的認知程度有限,比如投資者在對開放式投資基金的了解程度上,52%投資者了解一點,24%投資者完全不了解。調查顯示,79%的個人投資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為通過股票的買賣價差而獲利,38%的投資者因有閑置資金而把股市看作是一個長期投資的場所;專門從事證券投資的個人投資者比重約為22%。
2、職業構成方面及收入和資產構成。調查發現,中國股市的主要投資者群體為機關干部、工人、科教文衛新聞工作者、商業服務業人員和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通過對不同投資規模群體(如50萬以上投資規模和5萬以下投資規模)的投資者職業結構比較,可以大致推定我國股市投資者的相對弱勢群體為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和待業、無業人員,而強勢群體為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和科教文衛新聞工作者。投資者的年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其中,55.63%的投資者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與此相對應的是,投資者的投資規模相對較高(調查顯示,投資者的資金杠桿指標值高達23.46,資金杠桿=投資規模均值/年收入均值),這種現象降低了投資者的市場風險承受力,也大大提高了股市波動所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股票和基金是投資者們最主要的金融資產,比重高達60.67%,其次是銀行儲蓄和現金。國債、保險、企業債券所占比重很小。被調查者中,其股票投資總額平均占家庭總資產的50%左右。存在少部分(約2.62%)的大行舉債炒股者。
3、投資傾向與策略。調查顯示,55%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是做3—12月的所謂中.線投資,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策略與其年齡結構、資金規模有一定程度的聯系,其中年齡較大或資金規模較大的投資者更傾向于中長線投資;在所投資股票的類型方面,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偏好于投資中價、中盤、績優類股票,而對高價、大盤、績差類股票興趣較低;持有股票數量方面,近七成個人投資者經常持有的股票個數介于2—5只之間;在股票的平均持有時間方面,七成投資者持有1只股票的時間在6個月以下,投資者短期行為明顯;在投資者的年交易次數方面,43%的投資者年均交易次數在“13次以上”,90%以上的投資者年均交易次數在“3次以上”,投資者交易次數頻繁、交投活躍。此外,近一半投資者沒有購買過封閉式基金,投資者購買基金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分紅”和“凈值”,而考慮“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規范程度”的投資者極少,兩者相加不足7%。在交易方式方面,70%的個人投資者采用“在營業部下單”的傳統方式,“電話委托”約為20%,“網上委托”約為10%。
4、投資行為特點。中國證券市場40歲以下的投資者幾近一半,該年齡段的投資者精力充沛、感覺敏銳、處事果斷,因此體現在交易行為上,多傾向于短線操作,對消息敏感、交易頻率相對較高。受教育程度較少的投資者,容易受到各種信息噪音的影響而難以形成獨立的投資理念,反應到投資行為上,則非理性行為較多,常有“追漲殺跌”的現象,易造成股市“從眾”效應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