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中小投資者投資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3.3.1外因之一——制度缺陷
根據對滬市異常波動情況的統計分析<金曉斌,2000),政策是造成股市異常波動的首要因素,同樣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小投資者行為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作為證券市場的微觀主體,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國家作為公司大股東的缺位使得國有股代理人幾乎是在沒有真實財產所有者的監督下對經營者進行監督。這種“大股東利益缺位、小股東無力監督”的股權結構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經營效率低下,中小股東利益得不到保證。此外,這種畸形的股權結構還直接造成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對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行為造成極大的影響。由于個人股的取得是通過高溢價高成本購買的,上市公司歷年現金分紅比例又極低,個人無法靠長期投資取得回報,只能寄希望于從炒作中謀取差價利潤,因此市場投機炒作之風盛行。而近期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由于非流通股東擁有絕對話語權,流通股東難以獲得預期補償,故只能“用腳投票”,拉動股市重心下移。
3.3.2外因之二——信息不對稱與信息失真
建立在CAPM與EMH基礎之上的傳統金融理論大多隱含完全信息的假設,但事實上,即使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就我國具體情況來看,我國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在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方面均存在缺陷,中小投資者投資者所處的是—個信息不對稱與信息失真的市場,上市公司、券商、中介機構造假行為相當嚴重,中小投資者要么難以鑒定信息的真偽要么甄別成本太高,于是,觀察他人尤其是所謂專家投資進而學習模仿成為一種現實選擇,故“羊群效應”是中國股市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及信息失真客觀上造成中小投資者行為的滯后與盲從。這也是中小投資者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
3.3.3內因——心理失控導致的認知偏差
(1)“遲到情結”與后悔心理。我國的證券市場歷史不長,先入市的投資者取得了較大的收益,其示范效應使得后入市的投資者會因自己的“遲到”而懊悔;而且入市后,一旦投資選擇失誤,又會后悔當初為什么沒有做出另外一種選擇。結果導致再次做出投資選擇時,一方面會顯得更為猶豫,另一方面為避免再次后悔,就可能依據周圍投資者的選擇做出同樣的選擇,這種“后悔情結”加重了市場上的從眾行為。
(2)過度自信或悲觀。人們在股票市場中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這種自發的樂觀(悲觀)情緒,而不是取決于對公司未來收益的數學期望。據有關機構調查,在經歷了兩年大牛市之后,2001年初投資者對大盤走勢預期仍十分樂觀,有22%的人認為股指最高會達2300點,78%認為會達2500點以上。進入2004年后,面對股市不斷下跌、國、有股減持帶來的市場估值的巨大壓力及市場誠信危機,中小投資者投資者極度悲觀,認為上證指數跌破千點的投資者超過半數。這種極度波動的心態,往往被機構或莊家所利用。
(3)中小投資者投資者普遍存在賭博心理與暴富心態。股市的賭博特性是與投機性密切聯系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賭博特性就是投機性。而暴富心態其實是人類貪婪本性在股市中的體現。股市中的股民大多是為了賺錢甚至是為了暴富而進入股市的,預期收益目標偏高者大有人在。調查顯示,即使在2001年底上指跌到1600點時,仍有26%的投資者認為來年的年收益率會在10%—20%之間,20%的投資者認為會在30—50%之間,10%的投資者認為會在30%以上。在目前低迷的市況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日趨透明,股價操縱和內幕交易越來越受到限制,二級市場預期收益率下降,但這些市場環境變化仍難以根本上改變中小投資者投資者的暴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