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大股東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侵害
投資者投資股票或公司債券,實際上就是購買上市公司或發行人所制造的金融商品。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這種金融商品品質的優劣。在上市公司中擁有決策權的行為大股東對個人投資者權益的侵犯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顯著特征之一。大股東對個人投資者的侵權情況復雜,類型多樣,有的具有明確的侵權主體和侵權對象,有的則沒有;有的侵權行為屬于違法、違規行為,有的則沒有。沒有違法、違規的侵權行為并不意味著道義上是合理,只是因為現行法規有漏洞,所以才沒有直接違反。在實踐中不斷發生控股股東背離其誠信責任,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事件,其突出表現有:
1、虛假手段騙取上市資格。公司的股票一上市,就意味著有上億甚至數十億的資金流進公司,而且還可以通過配股和增發新股融到更多的資金。為了能實現上市圈錢目的,一些上市公司采用了虛構利潤,提供虛假申報材料的辦法,騙取了上市資格。如紅光實業,這個創造了中國股市虧損速度之最的公司,該公司股票是在1997年6月6日上市的,在上市的后半年即告虧損1.98億元,與招股說明書中的盈利預測凈利潤7055萬元相距甚遠。更有甚者,2000年6月27日吉林通海高科技股份公司(通海高科)發行新股1億股,股票發行后的第五天,因“內部人士”舉報涉嫌欺詐上市,且在戰略投資者配售過程中可能有違規行為,通海高科被證監會緊急叫停。16億元的申購資金苦等兩年,最終以1股通海高科換3.8股吉電股份了結,通海高科為我國證券史上寫下了不光彩的一頁。毫無疑問,虛假上市最終的受害者仍然是大量的中小投資者。
2、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將上市公司當作“提款機”,中小股東的資金被大股東“有償”或“無償”使用,其手法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二是購銷關聯關系占用;三是通過受讓資產或股權方式。有些公司因控股大股東占用資金而采取不分配的方案,個別公司甚至將其他應收款和大股東資金占用作為其進行虛假陳述和蒙騙投資者的工具。上市公司通過融資得來的資金被大股東無償或低成本長期占用,許多上市公司還因此連流動資金都發生短缺,正常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導致財務狀況惡化。2003年每股虧損高達2.844元的*ST江紙(600053),就是大股東占款的典型犧牲品。該公司2003年虧損4.58億元,加上公司2001年和2002年虧損的2.99億元和3.3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額高達10.89億元。2003年年報顯示,*ST江紙三年巨虧完全緣于巨額資金被大股東占用。
據中國證券報信息數據中心統計,在連續兩年虧損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大股東侵占資金行為;已退市的15家公司,其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股東及關聯方占款。
3、上市公司融資擔保而承擔不正常的風險。上市公司融資擔保本是一種正常的經濟行為,但現在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惡意“圈錢”手段。上市公司融資擔保有兩種類型,即關聯擔保和相互擔保。前者是大股東利用其控股地位,迫使上市公司為股東及關聯企業提供巨額擔保,上市公司充當“提款機”角色,而最終被掏空;互保則是上市公司之間相互擔保。2000年7月1日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有關問題的通知》,明文禁止上市公司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股東的控股子公司、股東的附屬企業或者個人債務提供擔保。上市公司為股東提供擔保相對得到抑制,但上市公司之間的互保行為又愈演愈烈,出現了媒體所稱的“深圳互保圈”、“上海互保圈”和“福州互保圈”等以地域區分的上市公司互保關系。在這種互保圈中,一旦其中的一家公司無法清償到期債務,則很有可能影響到圈中的其他公司,甚至導致其他公司蒙受巨大損失。過多的融資擔保,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嚴重侵害了流通股股東的權利。事實上,許多上市公司就是由于為大股東進行擔保或是公司互保,導致自身陷入連帶責任境地。比如,ST托普2003年報披露,公司擔保發生額共達75547.9萬元,其中違規擔保47485萬元,擔保額已經占到公司凈資產的78.79%,遠遠超過監管當局要求的50%的上限。*ST中科累積對外擔保額高達60.79億元,其中敗訴擔保2.39億元,逾期擔保5.35億元。由于2003年公司資產總額不到80億元,而擔保額也大大超過公司資產的50%。
4、通過關聯交易進行資產或利潤轉移。相當部分的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一起搞利潤轉移、利潤操縱,通常是控股股東通過不公平的關聯交易,將上市公司的資產或利潤轉移至母公司或其控制的關聯企業,如低價向上市公司收購產品再以市場價格出售以獲取差價、向上市公司高價提供原料、無償或低于正常利率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向上市公司高價轉讓低質量資產等。這實際上是吮吸了從屬公司的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侵蝕了從屬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
5、上市公司的分配不規范,分紅派息很低。分紅派息率低一直是困擾證券市場的一個問題,連續多年不分紅、少分紅或是沒有現金流出的股票股利,股利分配比率遠遠低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從大股東的角度出發,低分紅率不僅保證了公司擁有足夠的現金流,而且通過未分配利潤的形式在下一年繼續攤入資本公積,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公司的每股凈資產逐年增加,股票股利的派發更是從表現上掩蓋了實際每股凈資產的增加,在公司股本不斷轉增的過程中,非流通股東成為事實上最大的贏家。
2004年證券市場一些公司上市伊始就推出了高派息的政策,但是可惜的是,這種政策流通股東卻享受不到,由原先的現金分紅“不足”走到了分紅的另一極端——“過度”的現金分紅。典型的如有通威股份上市即向老股東每10股派發紅利11元的高派現方案,一下就分紅1.23億元,剛上市才20天,老股東就取得110%的回報;深受通威股份只向老股東分紅的啟發,寧波東睦和新合成等公司也推出只向老股東分紅的高派現方案。以寧波東睦為例,按發行前股份總數7000萬股為基數,按每10股派發現金8.5元的比例,將公司2003年底前的滾存利潤6011萬元分配掉5950萬元后,基本上是吃光分光。這種短時間內通過高派現把公司利潤吃光分光的做法在A股市場可以算是“創新”,但通威股份這種“創新”開創了中國證券市場一個極不好的先例,通過招股說明書里的“默示原則”,將本應由新老股東共同擁有的發行前利潤占為已有,無異于掠奪,這種行為極大地侵犯了流通股東的利益。
6、虛假出資,虛假上市,欺騙中小股東。注冊資金是衡量一家公司盈利能力和經營能力的基本條件之一,大股東虛假出資誤導了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影響了投資和交易的安全性。注資不到位的大股東在公司經營中擁有與其他股東相同的權利,包括參與經營權、管理權、利益分配權等,這違反了公平原則。如2001年ST金馬、麥科特虛假出資,騙取上市資格,盡管虛假出資最終被查出,但是大量中小投資者的損失卻難以得到賠償。
7、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操縱股價,誤導中小投資者。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十分嚴重,投資者無法評價公司的機會和風險,區分上市公司的質量,會計信息的信號傳遞功能不能充分發揮,虛假的盈利信息誤導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投資者將資金投到質量低下的公司,一方面是社會資源的浪費,損害了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虛假財務報告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包裝上市,美化企業上市前的財務指標,以達到“圈錢”的目的。“一年贏,二年平,三年虧”曾是中國證券市場對一些有包裝嫌疑的新股上市三年的描繪,但從2003年開始出現新股上市即預警或預虧的現象,上市公司“業績變臉”較從前加快了許多,其中除了上市排隊影響了項目投資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業績包裝。如南方航空,該公司于2003年7月25日上市,時隔7個交易日,該公司便于8月4日發布預虧公告,聲稱公司中期虧損,從而創下了新上市公司上市即告虧損的記錄。2005年3月上市的中小板詢價第一股黔源電力也存在包裝上市的重大嫌疑,公司2004年每股收益0.36元(攤薄),但是2005年一季度虧損3515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94%;每股收益-0.25元。“業績變臉”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公司通過虛假財務報告包裝上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業績變臉”一方面拷問了我國新股發行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某些上市公司誠信極低,虛假財務報告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