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區的一些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機構通過電視、廣播、電話、報刊等途徑,以廣告或股評等方式,以高額回報為誘餌誘騙大量投資者入會,積累了相當的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嚴重影響了金融管理秩序。
一、表現形式
1.無證經營證券投資咨詢業務
無證經營機構一般以投資咨詢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形式為投資者開展股評和薦股等業務,這些機構招聘的股評分析師和客服人員往往缺乏基本的證券投資咨詢服務資格,服務結果很難得到客戶認同。另有部分過去有證的機構在從事嚴重違法行為被證監部門取消證券投資咨詢資格后,“改頭換面”,或者干脆仍以原公司名義繼續從事該項業務,而成為無證經營機構。
無證經營證券投資咨詢的個人則一般是從投資咨詢機構離職后,利用手中掌握的客戶資源,以未注冊的公司名義或以自己個人名義為投資者提供服務,騙取服務費用。
2.以銷售軟件為名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
不法機構為規避法律,打起銷售炒股軟件的幌子,在各媒體上的廣告中吹噓炒股軟件的掙錢功能,待投資者買回軟件后,這些不法機構則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理由吸引投資者入會,騙取會員費。
二、典型案例——浙銀投資非法證券咨詢案
(一)主要事實
上海浙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銀投資”)注冊資本為200萬元,注冊地和經營地均為上海市建國西路285號,法定代表人劉培華,無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證書。
浙銀投資主要業務模式為:浙銀投資先后與兩個證券營業部簽訂合作開發服務協議。根據協議,浙銀投資介紹客戶到該兩營業部開戶及交易,營業部則將一定比例的客戶交易傭金支付給公司作為報酬。
浙銀投資介紹客戶到該兩營業部開戶及交易主要通過如下方式:以公司或個人名義在第一財經、新聞晨報等媒體上發表股評文章等方式,吸引客戶與其簽訂經紀人服務協議書,并以短信或電話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包括重大政策、信息簡評、風險個股提示、潛力股推薦、倉位控制建議等在內的信息服務,以此增加客戶在指定營業部的交易量;根據服務期限(3個月至5年),一般收取客戶300至6000元不等的通訊服務費。在4年的經營期間內,浙銀投資分得該兩營業部客戶交易傭金736.2萬元,收取在期客戶通訊服務費156.09萬元。
(二)案件查處
上海證監局調查后將該案移送公安機關,并對有關證券營業部負責人了進行責任追究。徐匯區人民法院對本案作出判決,被告人浙銀投資犯非法經營罪,判處罰金10萬元;涉案當事人劉培華、芮思奇犯非法經營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三)案件點評
浙銀投資案是打非活動初期出現的一起非法證券咨詢案,該案的成功查處對不法分子產生了較大的震懾作用,此后上海地區明目張膽地開展非法證券咨詢活動者已大為減少。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仍在負隅頑抗,不斷升級違法手段,相關違法活動時有發生。
三、投資啟示
1.了解基本證券常識。任何機構開展證券投資咨詢業務需事先獲得證監會批準。
2.核實相關機構和人員是否取得證監會頒發的證券投資咨詢資格,可通過證監會或行業協會網站進行查詢。
3.不輕易撥打免費薦股電話或留下個人電話,以免被不法分子纏住而因小失大。
4.對炒股軟件保持清醒認識。不法分子先以軟件銷售業務樹立公司正規、專業、誠信的形象,繼而通過營銷策略使投資者就范。投資者應明察秋毫,避免誤入陷阱。
5.對異地機構保持高度警惕。選擇異地所謂咨詢機構為投資者維權帶來更多障礙。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投資者應時刻警惕,以防上當受騙。
6.對合同條款內容審慎把關。不法分子口頭上稱能為投資者提供薦股服務,協議名稱卻為“軟件服務協議”。投資者必須明辨個中玄機,切莫以為簽完協議就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