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幫助投資者強化風險意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我們從12386熱線投資者訴求中選取了部分典型事項,通過案例形式講解相關知識,提示投資者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選擇與自身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樹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理性參與投資。
使用交易軟件要認真閱讀相關頁面內容
案例:投資者王先生查看交易情況時,發現證券公司對自己收取的交易傭金費用較高,便聯系證券公司詢問。證券公司告知王先生,2019年時,王先生的賬戶就在該證券公司的交易APP上簽約了投資顧問服務,投顧服務費用通過提高傭金費率的形式收取,簽約以來,投資者王先生被收取投顧服務費用累計達35,000余元。投資者王先生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購買過投顧服務,也沒有接到過證券公司的電話聯系,希望證券公司退還其投顧服務費用。
經證券公司查詢,投資者2019年4月先后兩次使用本人手機在該證券公司的交易APP上非現場簽約了投顧服務產品A和B,服務費率均為萬分之三。通過交易系統軟件后臺記錄可查到,兩個投顧服務產品的簽約過程中并無任何工作人員推薦,均屬投資者自行點選相關服務并進行簽約。同時,投資者所選的投顧服務的模式為短信發送,不涉及電話服務,經后臺查詢該證券公司投顧平臺向該投資者發送短信的記錄均正常。
提示:投資者在使用各類軟件(APP)進行注冊、購買產品等操作時,通常習慣快速瀏覽頁面內容。在參與證券投資活動時,部分交易軟件會有“股票賬戶閑置資金自動轉入理財產品”、“購買某產品后在到期前自動續期”等功能,如操作失誤點擊了自己不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可能造成相關損失。因此,建議投資者在使用網絡交易軟件購買產品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細讀界面提示的內容,避免選擇自己不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