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選編》于近日正式出版,內容涉及美國證券市場熱點案件、投資者保護、證券民事案例、發行審核等相關案例,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作為本書的編譯者,又將其中的16個經典案例進行了簡化改編,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明扼要的形式向廣大投資者介紹美國投資者保護方面的情況,提高維權意識,同時希望對我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和監管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有所借鑒。自2014年9月15日起案例故事在《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上予以連載,敬請關注。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一
存在故意虛假陳述和遺漏重大信息的構成證券欺詐——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訴墨菲案故意地進行虛假陳述和遺漏重大信息的是否構成證券欺詐行為?本案例給出了答案。被告墨菲1971年設立了Intertie公司,通過虛假陳述和遺漏重大信息的方式獲得資金,直至1975年申請破產保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為此起訴墨菲及其他被告,指控其違反證券法的注冊和反欺詐條款,并請求禁止令救濟。地區法院作出了支持SEC的判決,要求墨菲永遠不得違反證券法的注冊和反欺詐條款。上訴巡回法院最終維持了地區法院的判決。...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二
未能盡到勤勉監督義務的經紀公司須為其雇員的欺詐行為擔責——哈里森訴添惠有限責任公司案
雇員以公司的名義進行詐騙,而公司由于雇員帶來很好的效益而未盡到勤勉盡責的監督義務,公司是否應對受害者的損失進行賠償?本案就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經典判例。受害者哈里森被添惠公司的雇員肯寧和卡彭特欺詐,而添惠公司雖有全面具體的內控規則,但由于肯寧和卡彭特帶來的利潤而疏于審查,對各種欺詐跡象視而不見,導致騙局維持了30個月都沒有被發覺。上訴法院最后認定受害者哈里森勝訴,添惠公司在所有問題上敗訴并承擔賠償責任。...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三
委托理財賬戶增值了不代表當事人權益沒有受到經紀商侵害——內斯比特-訴-麥克尼爾案
證券經紀人接受投資者委托進行投資且投資組合增值時,是否可以利用投資賬戶過度交易賺取額外傭金?投資者多支付的傭金是否可以收回?本案就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經典判例。投資者內斯比特夫人起訴證券經紀人麥克尼爾和布萊克公司利用投資賬戶過度交易賺取額外傭金。本案是一種相對少見的情形:在被告的指導和控制下,原告的證券組合增值了,但原告仍然選擇提起訴訟,收回他們向被告支付的傭金。巡回上訴法院認定,即便證券組合本身增值了,也有理由強制被告交出他們收取的傭金的不合理部分。...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四
審計師并不就審計負有普遍的注意責任——比利-訴-阿瑟揚公司案
審計師對公司財務報表出具審計意見時,是否對公司之外的人也負有注意責任?投資者依賴審計報告投資產生的損失是否應由審計師承擔責任?本案就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經典判例。投資者比利起訴奧斯本公司的審計機構阿瑟揚對奧斯本1982年財務報表所出具的審計意見有重大專業疏忽,投資者依賴該審計意見進行投資交易后,奧斯本于1983年破產,導致投資者損失嚴重。最高法院最后認定,本案審計師的一般過錯責任僅限于對客戶承擔責任,投資者不是阿瑟揚的客戶,無權基于一般過失理論獲得賠償。...<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五
招股說明書紙質版和電子版存在差異不會對遵循常理的投資者產生誤導——德馬里亞訴安德森案
電子版招股說明書存在非故意疏漏是否會影響首次公開發行(以下簡稱“IPO”)的效力?印刷正確的紙質版招股說明書能否被認為是錯誤的電子版招股說明書的補充?本案就是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經典判例。原告德馬里亞向被告安德森(ILife)公司發起集團訴訟,起訴被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提交的電子版招股說明書存在錯誤。經過審理,上訴法院最終采納了SEC的意見,認為正確的紙質版招股說明書可視為電子版招股說明書的一部分,兩個版本的招股說明書的結合不會就證券的性質對遵循常理的投資者產生誤導。...<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六
上市公司錯誤陳述未構成股價下跌實質原因的不擔責——阿克曼訴大羚羊通訊有限責任公司案
上市公司存在錯誤陳述情況,同時股價下跌,但錯誤陳述并不是造成股價下跌的實際原因時,上市公司是否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本案給出了答案。美國大羚羊公司IPO時招股說明書存在部分錯誤,股票發行后股價開始下跌,但當大羚羊公司對外披露錯誤陳述時,股價又開始回升。針對投資者提出的因招股說明書存在錯誤導致投資損失的訴訟,美國上訴巡回法院最終認定投資者沒有證據證明大羚羊股價的下跌是由招股說明書中的錯誤陳述造成的,因此維持地區法院駁回原告的主張。...<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七
本案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操縱公司證券價格,并拒絕接受全美證券商協會(NASD)的調查談話,馬可夫斯基和里奇被NASD全國裁決委員會(下稱“NAC”)處罰,馬可夫斯基等不服,隨即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提起上訴。SEC認定,馬科夫斯基不僅違反了對其公司庫存的限制協議,而且未能配合NASD的調查。之后,馬可夫斯基和里奇申請司法審查。巡回法院認為馬可夫斯基等操縱證券市場,違反了《NASD行為守則》,因此維持NAC的處罰。...<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八
銷售非注冊證券的案件中互有過失抗辯如何適用——品特訴達爾案
互有過失抗辯指“雙方都有過錯”,是基于一個普通法的理念,即原告可能因為他自己的錯誤行為而不能得到賠償。在依照《1933年證券法》提起的要求撤銷非注冊證券的銷售的個人訴訟中,互有過失抗辯是否適用?是否一個人必須具備為自己或者第三方謀得利益的意圖,才能成為證券銷售的“賣方”?本案例中,品特向達爾銷售非注冊證券,達爾又將這筆生意告知了其他投資人進行投資,生意失敗后,投資權益一文不值,達爾等投資人在地區法院起訴品特,要求依據《1933年證券法》撤銷非注冊證券的違法銷售。品特提起反訴,聲稱達爾虛假地向品特保證提供其他合格投資者,達爾的起訴應該基于互有過失抗辯原則被駁回。美國地區法院判定達爾等投資者勝訴,巡回法院維持了原判,最高法院撤銷了上訴法院的判決,本案發回重審,法院在評估達爾的責任問題時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查。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九
美國聯邦證券法沒有規定發行人有責任披露整個行業趨勢或公眾知悉的信息——卡帕斯訴托奇近海有限責任公司案
招股說明書中是否有義務對公眾知悉的信息予以披露?本案例發生在本世紀初,由于托奇近海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托奇”)在其招股說明書中并未對公眾知悉的信息予以披露,導致受到投資者起訴。最后,美國第一巡回法院認為,考慮到天然氣價格具有公開性,托奇招股說明書中關于天然氣價格的陳述既不是虛假性的,也不是誤導性的。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
通過合同權利形式約定固定回報的投資安排適用“投資合同”——美國訴愛德華茲案
通過合同權利形式約定了固定回報率而非可變回報率,是否適用于“投資合同”的規定?本案就是美國在21世紀初發生的經典判例。ETS投幣電話有限責任公司(下稱“ETS”)銷售投幣電話和回租安排,但是,投幣電話并沒有產生足夠的收入,ETS無法以此收入支付回租協議所要求的回報,為此,ETS申請破產保護,同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對ETS提起民事執法訴訟。地方法院和上訴法院對投幣電話銷售和回租安排是否符合聯邦證券法定義的“投資合同”問題認識不一。最高法院最后認定,通過合同權利形式約定固定回報的投資安排適用于聯邦證券法定義的“投資合同”。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一
通過合同權利形式約定固定回報的投資安排適用“投資合同”——美國訴愛德華茲案 通過合同權利形式約定了固定回報率而非可變回報率,是否適用于“投資合同”的規定?本案就是美國在21世紀初發生的經典判例。ETS投幣電話有限責任公司(下稱“ETS”)銷售投幣電話和回租安排,但是,投幣電話并沒有產生足夠的收入,ETS無法以此收入支付回租協議所要求的回報,為此,ETS申請破產保護,同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對ETS提起民事執法訴訟。地方法院和上訴法院對投幣電話銷售和回租安排是否符合聯邦證券法定義的“投資合同”問題認識不一。最高法院最后認定,通過合同權利形式約定固定回報的投資安排適用于聯邦證券法定義的“投資合同”。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二
美國聯邦證券法默示反托拉斯法不適用本案的情況——瑞士信貸訴比林案
在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期間,承銷商通過搭售等手段人為抬高股票價格,購買新股的投資者提起反托拉斯訴訟,投資者因承銷商違法行為而受到的損害是否會依據反托拉斯法獲得賠償?本案給出了答案。2002年1月, 60個購買新股的投資者提起反托拉斯訴訟,稱10家促銷新股的投資銀行非法約定不向投資者出售受歡迎的新股,除非投資者接受搭售、爬梯等條件。地區法院認為反托拉斯法不適用本案的有關行為,駁回了投資者的起訴。第二巡回上訴法院撤銷了地區法院的判決,將案件發回重審。最高法院認為,依據反托拉斯法所提出的主張與聯邦證券法兩者之間明顯格格不入,因此,證券法默示,反托拉斯法不適用本案的情況,撤銷上訴法院的判決。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三
公司對未來的業績做了過于樂觀的估計,但預言不靈,是否構成證券欺詐?股東的損失是否可獲得賠償?本案就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經典判例。投資者斯特蘭斯基起訴康明斯發動機公司,稱康明斯有披露保修費用的責任,但康明斯就保修費用相關問題的陳述沒有披露所有信息,因此是誤導性的。地區法院認為,康明斯有關保修費用增加的信息不會使陳述不實,地區法院駁回斯特蘭斯基的訴訟請求,并判決其不得再向被告提起相同訴訟。巡回法院認為特蘭斯基可以繼續進行其起訴,發回原法院重新審理。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四
外國交易所交易證券方面的不當行為,美國證券法不向外國原告提供訴因——莫里森訴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案
針對沒有在美國境內發生的證券交易不當行為,美國法院是否會為外國投資者提供訴因?本案例給出了答案。本案為澳大利亞投資者針對在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及其他非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及相關美國公司的欺詐行為提出的集團訴訟。美國最高法院最后認定,1934年《證券交易法》是否為外國原告提供訴因的前提必須是涉及美國股票交易所掛牌證券的買賣,或是在美國境內買賣任何證券。因此,外國投資者沒有可以獲得救濟的主張。...<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五
公司“外部人”利用竊取的保密信息為個人獲利進行交易的構成欺詐罪——美國訴奧黑根案
利用竊取的未公開信息從事證券交易是否構成證券欺詐行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稱“SEC”)是否有權對“欺詐”行為進行界定?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經典案例——美國訴奧黑根案對上述問題做了肯定的回答,并進一步推動了美國內幕交易及投資者保護理論的發展。奧黑根是美國明尼蘇達州多爾西·懷特尼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英國倫敦大都市公眾有限公司(下稱“PLC公司”) 聘用多爾西·懷特尼律師事務所為其收購皮爾斯伯里公司股份提供法律服務,在此期間奧黑根利用其掌握的保密信息進行證券交易并獲利。最高法院最后認定,奧黑根利用保密信息獲利犯有欺詐罪,同時,法院認定SEC有權根據法律授權對“欺詐”行為進行界定。
...<全文>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之十六
法院對損害股東權益的美國證交會與美國銀行的和解說不——證券交易委員會訴美國銀行案
讓被公然欺騙的股東,再為公司管理層的不當行為去承擔巨額和解金是否合理?法院是否應對有損害股東權益的和解予以支持從而息事寧人?本案就是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發生的經典判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控告美國銀行在收購美林證券時,對股東隱瞞了美林價值58億美元的獎金計劃。然而,就在SEC向法院遞交起訴書的當天,美國銀行與SEC火速達成和解,美國銀行同意向SEC繳納3300萬美元罰款,共同請求法院批準和解終局判決提議。地區法院經過審理認為,雙方達成的和解是不公平、不合理,也不充分的,否決了SEC與美國銀行的和解請求,判令雙方就和解涉及的事項進行訴訟。
...<全文>
全面準確掌握境外主要資本市場運行制度、監管規則的信息,是我國資本市場科學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推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推動市場主體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為此,中國證監會啟動了介紹境外市場法律制度權威平臺的項目,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了《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選編》一書的翻譯出版工作... <全文>
“機遇不總是敲門−−−−有時也是鈴響。機遇有時候也戛然而止,1萬人的投資結局便是如此。”讀起來,這似乎是某一部流行小說中的哪句話。但它卻是美國最高法院奧康諾大法官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訴愛德華茲案件判決書中的開篇語。... <全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視美國的投資者保護——評《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選編》
由中國證監會組織編譯的境外資本市場重要法律文獻譯叢之10,美洲卷之《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選編(中英文對照本)》,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與以往國內對投資者保護的翻譯作品均以編譯國外的法律條文為內容不同。該書精選、翻譯了17個涉及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的判決內容,其中也包含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意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