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月初在全國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表示,創新服務是券商發展的主線,要加快產品、業務、機制創新,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企業提供有效的差異化服務。眾所周知,因缺乏創新導致增長乏力而同質化、低水平的惡性競爭,是眼下券商面臨的普遍問題,而有的券商因盲目創新而導致風險外溢。由此,在風險可控范圍內,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提供創新服務,成為國內眾券商進一步發展的共識。
難能可貴的是,在過去二十年中,南京證券通過穩健創新,經歷牛熊洗禮,是全行業唯一從未虧損、持續盈利、穩定回報的公司。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南京證券董事長張華東在這本《證券公司發展戰略研究》揭開了背后的秘密。他認為,在證券業,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小節,受得起誘惑,經得起考驗,這是很不容易的事。需要有長期戰略規劃的指引,才不會被眼前利益迷失方向,才不會在股市高漲時放浪于形骸之外而肆意裸奔。而券商長期戰略規劃的核心,是基于企業的發展狀況,實行穩健運營和創新發展。
從1987年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我國證券公司20多年的發展正處于我國經濟“新興+轉軌”的特殊時期,證券公司從建立之初就存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內部控制機制沒有真正建立、違規經營現象嚴重等一系列問題。與國外大型投行相比,中國的證券公司普遍缺乏長期的發展戰略,風險意識淡漠,偏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而企業的長期發展取決于企業的發展戰略的正確與否。逐利是人的本性。在充滿誘惑的資本市場面前,正是由于那些先天性不足,一些無良券商成為興風作浪的推手。他們或者為“莊家”鎖倉,或幫助莊家融資,或在高位為莊家接盤,或給莊家提供分倉賬戶以及交易上的種種便利,甚至有券商親自操刀成為莊家。在證券市場的結構性調整和持續低迷的2003年和2004年,以南方、閩發和德隆系等證券公司的問題充分暴露為標志,券商業多年積累的風險呈現集中爆發狀態。人們最終發現,當市場泡沫的潮水逐漸退去時,一些問題券商已經擱淺在沙灘上,他們才是資本市場中的裸泳者。
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要堅持穩健、合規、長期的經營理念,追求風險最小化前提的發展。他認為“穩健”即追求風險最小化前提下的利潤最大化,“合規”即賺取合法前提下的陽光利潤,而“長期”即拓展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業務范圍。只有堅持了這些原則,才能“進退有據,得失不驚”。穩健合規經營的南京證券,2007年在二級市場投資年收益率為163%遠遠超過了同期上證綜指107%的漲幅和國內股票型基金127%的平均收益率水平;2008年在全國同行業自營業務虧損嚴重的情況下,仍取得了1億元的投資收益。這可以說是“只有持續穩健經營、才能保證基業長青”的最佳實踐。
作者進一步提出:“如果一味追求規模擴張,在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條件下,結果可能是大而不強,戰略發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先做精、做強,再做大”。如果說穩健合規的經營是最基本的原則,那么通過差異化經營,構建新的盈利模式,實現創新發展就是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在我國證券公司的收入構成中,證券發行和承銷、證券經紀等傳統業務幾乎占到總收入近九成,而這類經紀業務又往往只是簡單的通道服務,證券公司僅通過開立證券賬戶、傳送交易指令和清算服務等扮演投資者與交易所之間的平臺。而在美國,券商收入除了傳統的經紀、投資銀行、自營和資產管理四大主營業務外,其他相關業務收入占了40%。由于我國證券公司賴以生存的四大主營業務與市場的活躍程度高度相關,當市場劇烈波動時,常常因為缺乏避險工具而喪失了長期穩定的利潤支撐點。
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總結競爭的三大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要應對業務同質化,就要采用差異化的競爭戰略。本書作者以他多年在市場的歷練,對競爭對手之間產品或服務的同質化所導致的價格戰以及兩敗俱傷的結果體驗深刻,為此,他將券商在現代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一體化條件下的差異化經營細分為五個方面:推進經紀業務戰略轉型,實現服務手段的差異化;做強投資銀行業務,實現服務領域的差異化;做大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實現服務產品的差異化;控制證券投資業務風險,實現投資收益的差異化;構建“一條主線,兩翼雙飛”的格局,實現經營布局的差異化。通過以上差異化的創新戰略,求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國券商創新大會上,差異化創新、多元化業務、多樣性服務、方位解決方案成了中國券商熱議的創新方向,而多年之前,南京證券已在先行先試了,這應該是南京證券20多年持續盈利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