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市場,顧名思義,著眼于創業,是為了適應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發展需要而設立的市場。與主板市場只接納成熟的、已形成足夠規模的企業上市不同,創業板以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為服務對象,具有上市門檻低,信息披露監管嚴格等特點。
經過多年籌備,2009年5月1日我國創業板IPO辦法正式實施,2009年7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正式施行,2009年10月首批創業板公司上市,創業板的大幕正式拉開。
由于創業板市場的成長性和市場風險均要高于主板,為了保護普通投資者,按照證監會部署,證券行業有關單位在全國開展了一系列創業板投資者教育活動。為了了解前期創業板投資者教育工作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為后期的投資者教育工作提供參考,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發起了此次創業板專題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分層三階抽樣。其中第一階抽樣單元為城市(地級市以上);第二階抽樣單元為證券營業部;第三階抽樣單元為個人證券投資者。為提高抽樣效率,減少抽樣誤差,在第一階段抽樣中,將先根據一定的指標進行分層,按比例分配各層的樣本量,然后采用按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樣,即PPS抽樣,抽取具體的入樣單元。第二階段依然采用PPS抽樣,第三階段采用系統抽樣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常用的等距抽樣方法,來抽取個人證券投資者。通過分層抽樣可以減少抽樣誤差,提高抽樣調查的精度。PPS抽樣方法的優點在于簡便易行,效果也較好,并可以得到近似自加權的樣本。而等距抽樣的優點則在于簡便易行,方法很容易被非專業人員所理解和掌握,也便于現場實施管理人員的監督和檢查。
本次調查開始于2009年11月20日,截止于2009年12月11日,依托55家證券公司及350家營業部的28000個投資者樣本開展。本次調查從28000個樣本中采取對稱系統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2800個樣本(每家營業部8個樣本),通過證監會機構部CISP系統將調查通知及樣本名單下發至證券公司及營業部,通過一輪抽樣和一輪補充抽樣兩輪調查后,2800個調查樣本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195份,回收率為78%。通過對這些數據的科學統計和分析,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結論一:超八成投資者對創業板有所了解,公共媒體和證券公司服務成為投資者了解創業板的主要途徑。
在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84.05%的投資者都對創業板有所了解。投資者對創業板的了解程度與學歷水平、入市時間和入市資金量密切相關。其中學歷水平越高,入市越早,入市資金量越大的投資者對創業板的了解程度相對越高。
公共媒體和證券公司成為投資者了解創業板的主要途徑。在選擇對創業板有所了解的投資者中,43.63%的投資者對創業板的了解來自于報紙、電視、廣播和商業網站等公共媒體,42.17%的投資者對創業板的了解來自于證券公司網站、證券公司營業部培訓班講座及客戶經理服務。
結論二:超過50%的投資者對創業板交易規則和相關制度有所了解。
此部分從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行條件、上市首日交易規則、相較于海外創業板的特色,信息披露制度和股票停牌制度六個方面考察了投資者對創業板交易規則及相關制度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投資者對創業板交易規則和相關制度各方面有所了解。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發行條件和信息披露制度是投資者了解較多的兩個方面。
具體數據為:64.42%的投資者對創業板上市公司與主板上市公司發行條件的區別有所了解;56.31%的投資者對創業板上市首日交易規則和主板的區別有所了解;50.39%的投資者對我國創業板與海外創業板相比所具有的特色有所了解;60.27%的投資者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有所了解;55.31%的投資者對創業板公司股票停牌制度有所了解。
結論三:多數投資者認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退市風險是投資創業板最主要的風險。
公司經營失敗或其他原因導致退市的風險,股價大幅波動的風險和創業板與主板在制度和規則等方面差異給投資者帶來的投資風險是投資者認為創業板市場的三個主要風險,被選比例分別為69.84%、57.36%和39.73%。
結論四:投資者參與創業板投資較謹慎,風險承受能力越高,認為自身適合創業板投資的比例越高。
投資者對自己是否適合創業板投資的評判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密切相關。其中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中認為自己適合創業板投資的占72.56%,中等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認為自己適合創業板投資的分別占66.75%和30.81%。
結論五:超六成投資者對創業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有所了解,且超八成投資者認為適當性管理對防范風險有作用;多數投資者認為當前適當性管理的劃分標準較為合理。
調查結果顯示,64.65%的投資者對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要求有所了解;82.55%的投資者認為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和準入制度能夠幫助投資者有效防范風險。
對于適當性管理要求的區分標準怎樣設定更為合理的問題,41.46%的投資者認為當前設定的以2年以上投資經驗作為區分標準較為合理。投資者對創業板適當性管理區分標準的看法隨投資者入市以來的盈利水平而不同,其中盈利水平越高的投資者選擇不應以投資年限來劃分,應設定其他標準的比例相對較低,而虧損越高的投資者選擇不應以投資年限來劃分,應設定其他標準的比例則相對較高。
結論六:近四成投資者已開設創業板投資賬戶,不想參與成為投資者不開戶的主要原因;投資者創業板開戶情況與入市時間、入市資金量和盈利水平密切相關。
36.31%的投資者目前已經開立了創業板投資賬戶,38.54%的投資者尚未開立但打算以后開立創業板投資賬戶,另有25.15%的投資者沒有開立以后也不打算開立創業板投資賬戶;在選擇不打算開戶的投資者中有74.64%的人都表示是因為不想參與。
投資者創業板開戶情況與投資者入市時間、入市資金量和入市以來盈利水平密切相關。投資者入市越早,入市資金量越大,入市以來盈利水平越高,目前開設創業板投資賬戶的比例越高。
結論七:超七成投資者已參與或將會參與創業板投資,創業板公司經營風險大成為投資者不愿參與創業板的主要原因;投資者創業板投資情況與入市時間、入市資金量和盈利水平密切相關。
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目前暫未參與但將來會參與創業板投資的投資者比例最高,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53.21%,目前已參與并會繼續參與的投資者占16.81%,目前已參與但將來不再參與的投資者比例較低,占2.32%。而表示不參與創業板投資的占27.65%。公司經營風險較大,股價波動風險較大和創業板公司估值較高成為投資者不愿參與創業板投資的主要原因,被選擇的比例分別為44.85%,40.31%和39.92%。
投資者創業板投資情況與投資者入市時間、入市資金量和入市以來盈利水平密切相關。投資者入市越早,入市資金量越大,入市以來盈利水平越高,目前已參與并將繼續參與創業板的選擇比例越高。
結論八:43%的投資者表示將會通過一級市場新股申購參與創業板投資;市場投機氣氛較濃,90%的投資者表示將會通過短期持有的策略投資創業板。
調查結果顯示,在表示已參與或將會參與創業板的投資者中,43.95%的投資者將通過一級市場新股申購參與創業板。
而關于創業板投資策略,46.10%的投資者表示將通過新股申購,上市首日賣出的策略投資,44.84%的投資者表示將會對交易性機會進行短期炒作,而表示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僅占9.07%。結果表明創業板市場炒作氣氛濃重,投資風險較大。
結論九:近90%投資者接受了證券營業部投資者教育服務;張貼宣傳畫及現場咨詢為營業部開展投資者教育的主要形式。
調查結果顯示,89.48%的投資者都表示接受過證券營業部提供的創業板投資者教育服務,大中城市的投資者教育情況要好于鄉鎮和農村。發放宣傳材料、張貼宣傳畫和現場咨詢、安排客戶經理向投資者普及創業板知識兩種形式是證券營業部向投資者提供創業板教育的主要形式,選擇比例分別為84.73%和81.47 %。
結論十:投資者對證券營業部投資者教育服務內容和服務態度的滿意度較高。
在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91.85%的投資者都對營業部提供創業板教育服務的服務態度表示滿意,83.70%的投資者認為營業部投資者教育內容較好。
結論十一:現場咨詢被投資者認為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投資者最希望得到投資理念和技巧方面的投資者教育服務。
關于投資者教育形式的有效性問題,現場咨詢、安排客戶經理向投資者普及創業板知識,舉辦現場創業板知識講座與發放宣傳材料、張貼宣傳畫是投資者認為最有效的創業板投資者教育服務形式,被選比例分別為88.97%、80.77%和75.13%。投資理念和技巧及入門基礎知識是投資者最希望得到的投資者教育服務,被選比例分別為82.37%和58.91%。